CT理论与应用研究

回到美好生活本身 

来源:CT理论与应用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8

所有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为了实现美好生活。然而,当我们真正回到美好生活本身的时候,才发现我们的认识多么肤浅,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一、美好生活是一个形而上学问题

通常情况下,美好生活是理想的、具体的、无需阐释的基础性存在,如阳光和大地一样。恰恰是这样一种本源性的、过程性的、普遍性的客观现象,从理论思维的角度来看,解读研究它,具有根本的深远的意义。可以说,美好生活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

一般来说,美好生活的本质是无限的和多元的,如人和宇宙的本质一样。但是归根到底,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美是人类的最高境界,好是人类的基本期待,生活是人类的日常活动。美好生活的定义可以表述为人类自身生活状态的美好境界。

无论从历史本身,还是思想本身,或者艺术本身,美好生活的表达无穷无尽。而作为彻底的理论,务必需要从本源的角度科学负责地挖掘出其最核心的东西。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探讨更深远的问题。

美好生活实际上是时间性的概念。无论是作为总体性的人民,还是作为个体性的个人,美好生活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存在的时间长短、表现形式、实质内容等千差万别罢了。于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美好生活的认知越来越展现了灿烂光明的前景。实际上,也标识了美好生活的一般标准。时代不同,客观条件不同,但美好生活的本质或标准从未改变过。

美好生活的本质或标准应该有:劳作、自由、尊严、富裕和美丽。劳作的生活是自食其力、凸显价值的生活。自由的生活是自我意志的现实实现。有尊严的生活是人本身就是目的的权利保障。富裕的生活是衣食无忧、安全便利的生活状态。美丽的生活是主体构建的优雅和谐的生活。

美好生活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因人而异的过程。世界本来就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探索和奋斗的世界。

二、美好生活是一个理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世界的科学指南,也是研究美好生活的理论基石。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证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美好生活的模板之一,因为他们是为了谋求全人类的解放,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

唯物史观为我们解读美好生活提供了最现实的依据,那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不断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唤起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断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不断促进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本身生产和社会关系生产的发展。所有这些,都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客观条件。

剩余价值理论为我们实现美好生活提供了最有力的批判武器,那就是推翻资本逻辑,建设社会逻辑。资本逻辑的本质是罪恶的,就是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劳动,即剥削。而其来源是私有制。所以,消灭私有制成为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不消灭私有制,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美好生活。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指导中国人民创造和共享美好生活的理论指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为我们实现美好生活提供了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真理。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对美好生活进行理论研究更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深刻的。

从政治科学角度来看,美好生活是人民的美好生活,所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意义重大。国家治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与此相伴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政治正义和法律规制就十分重要了。

从经济科学角度来看,美好生活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因此构建现代经济体系至关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具有的生命活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它极大地唤起了人的潜能,促进了科技的腾飞,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推进和脱贫攻坚战的即将胜利,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物质基础。

从文化科学角度来看,美好生活是精神文化丰富而充满正能量的生活。文化规划、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的精神世界不断提供真实、鲜活、亲和和正确的文化作品,滋养了我们的灵魂。值得注意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和正确引导十分重要,这关系到红色江山和美好生活的基础。

上一篇:关于数字媒体技术与互动影视应用的研究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