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理论与应用研究

关于就业及就业质量的理论研究 

来源:CT理论与应用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4

就业及就业质量相关概念研究

就业的概念。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国际劳工组织将就业定义为:在一定年龄阶段内人们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1]。国内部分学者认为:就业就是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在社会工作岗位上从事合法的社会职业,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一定的经济报酬,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是人们谋生的基本手段之一,是人与人实现互惠互利的途径,是沟通社会一切活动的重要桥梁。

就业质量的概念。国外对就业质量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职业培训和发展委员会首先提出了“工作生活质量”的概念。基本思想是在工作中,将技术和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之协调发展,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员工满意度的作用。国内学者认为:就业质量是指劳动者对其所从事的职业的满意程度,以及与预期工作差距的大小等;客观上分析,它是指劳动者所从事职业的性质以及薪酬状况等;微观层面上,它是指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工作时间以及劳动者的主观感受等;宏观层面上,它是指国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的总体状况和资源配置效率等。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概念。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大学生即将或正在从事的工作的优劣程度以及工作本身的特征满足大学生需要的程度。

就业及质量相关理论研究及思考

经济学就业理论

古典经济学就业理论

古典经济学就业理论中,比较典型的是萨伊的就业自动均衡理论。萨伊认为,供需关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劳动力市场上,其失衡状态会被市场环境自动修复,如出现大量失业的情况,有效市场经过一定的自我调节后,失业者会快速进入工作缺口[2]。特别地,在自我调节后出现的失业者属于自愿性失业或者暂时性失业。

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供给与需求的情况,大学生扩招,供给增加,市场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或者大学生有效供给不足,学校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学生,现实中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完美劳动力市场条件几乎不存在。

凯恩斯就业理论

现实情况说明就业问题只依靠市场自我调节是无法完全解决的,只有国家适时进入进行恰当干预才能稳定市场共需求状况,才能有利于就业情形的良好趋势。这便是以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为代表的政府干预就业理论,主要研究政府调节作用于就业情况变动关系,主张增强国家干预,干预程度越大越促进与就业的稳定均衡状态[3]。

现代就业理论

自然失业理论:新的就业理论代表提出“自然失业率”概念,形成新保守主义的货币主义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为弗里德曼,是反对凯恩斯“非自愿失业”的新就业理论代表。他认为劳动力即使在市场自我调节下也难以保证完全就业,失业的情况还是会出现,并且强调是正常的失业,如“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等,以新保守主义学派的观点,社会经济运行状态、国家财政制度等都是影响自然失业率的因素,所以失业率是不断变化的。同时主张国家积极参与市场机制的调节,如增加就业岗位,培训工人技能,加强社会福利,完善经济制度等手段和策略来减少劳动力大量失业的问题,稳定市场状况,提高市场自我调节作用。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界定为“通过教育、培训、保健、劳动力迁移、就业信息等多种形式获得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技能、学识、健康状况和教育水平的总和,是后天获得的”。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而教育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其核心思想是指个体通过接受来自学校的正规或者非正规的教育,以及通过在就业过程中获得的在职培训、积累的工作经验与劳动力市场迁移等多种形式,对个体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以实现个人能力的不断提升[4]。

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是现实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熟识和认可的关系网络有关。社会资本的基本内涵就是社会关系网络,这种网络作为一种资源存在。这种资源不直接为个体占有,而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关系而获取,拥有此种资源可以使个体更好地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资本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特别是“父亲职业”和“父亲受教育程度”指标被公认为对大学生就业起作用。同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有时候是互补的。

上一篇: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