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理论与应用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1]这是新时代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是党的各级组织肩负的重要政治使命和责任担当。
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顺应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出的重大课题。我国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明确的政治定位。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是能否坚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
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在支部,“质量是基层党建工作生命线”。近年来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工作方式陈旧、工作模式单一、组织生活频率低、党支部活动吸引力不强,与学校中心工作脱钩等问题。如何增强高校党支部建设的质量和实际效果是高校管理者和党务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体验式学习理论概念及特征
(一)体验式学习理论概述
20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反思传统教育过于注重抽象概念和间接经验。从实用主义经验论的视角出发,开始了体验式学习的深入思考和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库博引入建构主义学说,创造性地提出了体验学习圈理论。库博将学习过程划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如图1)。
图1 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模型图
库伯认为,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和传递学习内容,而是在经验之中获取、转化并且运用知识。[2]学习者在或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中进行具体体验,获取各种知识之后对体验进行反思观察,然后抽象概括出新的理论,再将新理论在新的情境中行动应用,行动应用的过程中又可能产生新的体验,从而进入新一轮的学习。
综上,体验式学习是通过体验,结合反思、分享与评价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与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相同,体验式学习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3]。
(二)体验式学习的类型与特征
根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着眼点不同,形成了体验式学习的不同类型,主要包括:认知型、情感型以及行动型(如表1)。
总的来说,体验式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利用情境,亲身体验,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反思将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实现学习目标,达到学习效果。
(三)体验式学习理论的运用基础
要想真正发挥体验式学习的效果,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首先,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者参与学习的动机与学习效果成正比,学习动机越强,体验式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习动机是保证学习者体验式学习质量的首要条件;其次,体验式学习在前期设计中,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必须与自身具有相关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学习者的学习情境也决定了体验式学习的质量。体验式学习通过学习者主动参与到情境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发现、反思、运用知识。情境越逼真,体验越强烈,获得的学习感受也越真实,学习的质量越好。
二、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提高政治意识,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
党的报告对加强党的建设明确提出要求。特别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也是高校党建的基本遵循。高校要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要在“两学一做”、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智慧,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应用到高校管理和治理中,提高广大师生的政治意识。
(二)强化思想引领,把握思想意识主导权
思想指导行动,思想引领决定着行动方向。高校党建工作的思想引领,就是要切实加强思想意识工作的引导管理。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基层党建应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党建工作在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坚持把育人工作放在首位,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师生头脑,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4],要求“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意识工作领导权”[5]。深刻揭示了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意识工作的内在联系。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具有“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强化高校思想意识主阵地建设。
上一篇: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标准化建设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