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理论与应用研究》
摘 要:鉴于职业指导课的目的和作用,传统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效果有限,还需求本溯源,借鉴心理咨询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个性化特征和需求,以实现协助大学生整合内外资源、提升个体职业竞争力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职业指导 心理咨询 应用
课 题:本文为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提升成果,项目编号:PXM2014_0_07_000058。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为了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职业指导类课程。
一、职业指导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于国内高校而言,职业指导类课程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对于大学生提升职业规划意识、增强职业竞争力切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高校的选修课或必修课,职业指导类课程依然定位于教给学生正确的态度、知识和技能。随着劳动力市场、高等教育的结构性变化以及大学生个性特征的趋势性变化,如果职业指导课的指导思想依然停留在传统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不更新,其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从职业指导的本质上来说,职业指导课是一种职业价值观教育,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改变个体认知,塑造职业价值观,进而协助大学生整合内外资源、提升个体职业竞争力的教育过程。据WISE(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对全球600名教育专家关于“2030年的学校”的调查显示,未来的教育趋势将呈现“教师的角色将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学生”、“个性化的教学将取代标准化的课程”等特征,证明职业指导类课程愈发需要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然而,现阶段职业指导类课程无法充分满足上述两种需求。从教学效果来说,传统教学理论在职业价值观塑造方面的指导意义甚微。在发展心理学中,大学生的价值观已具雏形,不可能像知识一样从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因此价值观教育难度很大。最大的难度在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想法,进而无法引导学生建构自身职业价值观。从教学过程来说,职业指导课使用的专业的理论和工具很多源自心理咨询,如果这些理论和工具不配合心理咨询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产生重形式、轻内容、无效果等问题。
二、职业指导课教学借鉴心理咨询理论的理论依据
1.职业指导与心理咨询的渊源
职业指导与心理咨询渊源很深。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咨询在20世纪初即起源于美国职业指导运动。“心理咨询”与“职业指导”一脉相承,职业指导属于广义的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在良好的咨询关系下,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法,对在心理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对于心理咨询效果至关重要的不是咨询技术,而是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咨询关系。来访者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而且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意愿和能力。心理咨询是一种商谈的过程,使用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达到心灵的沟通。
职业指导的需求源于美国二战后社会经济严重衰退时劳动力供给需要匹配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个体需求的提升,职业指导理论逐渐演化为生涯规划理论。相同之处在于都以自我认知和价值澄清作为基石。
职业指导类课程与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的目的相同:使个体更为完善,具有自我发展能力。这就决定了职业指导类课程不能单纯用“教”的方法。教师的作用应该侧重“协助”学生澄清、整合内外各种资源,进而提升其职业竞争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特的存在应该得到更大的尊重;教师认为重要的、正确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嫁接在学生的需求上。在这些基础上才能谈到塑造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指导类课程需要借鉴心理咨询理论。
2.职业指导课与心理咨询的区别
职业指导是一种广义上的心理咨询活动,职业指导课依然属于教育活动。心理咨询师需要时刻谨记尊重来访者,不要想着改变别人,即使是行为和态度的改变依然很难。而教育却正是为了改变,加涅根据学习结果类型不同将人类学习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显然,职业指导课在学习结果分类上主要属于态度类型。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上述两方面的联系与区别决定了职业指导类课程如果要实现个性化和价值观教育目的,需要借鉴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但是仍然需要找到两者的恰当结合点。
上一篇:国际物理奥赛金牌得主:一步一个脚印夺金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