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理论与应用研究

张雪莲: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碳十四年代学研究 

来源:CT理论与应用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06


1996—2000年期间开展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国家“九五”重点科研项目,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涉及学科广,参加人员多的重大研究项目之一,该项目于2000年入选全国十大科技成就。我当时作为仇士华先生的年代学博士研究生有幸参加了这项工作,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感觉印象深刻,受益良多。

首先,总体上看,夏商周断代工程缜密的顶层设计,手段、方法上体现出的创新理念,学科间密切协作、相互配合的研究机制,坚持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治学风气,以及忙而不乱、有序化的组织管理,还有围绕其中各阶段的研究进展所建立的评价标准、评价制度乃至评价体系等,无不给参与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在研究模式和研究思路上为其后的课题研究开了先河。第二,学科内以及学科间举行的各类学术讨论会是断代工程最为常见的研讨形式,也是当时断代工程研究过程中最具特色的学术亮点(这种研讨形式虽然在现在很常见,但在当时很难得)。其间学者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气氛紧张而又热烈。相互间碰撞出的火花无数,令每一场研讨都回味无穷,堪称经典。特别是聆听了专家之间极富挑战性的高水准对弈,我们不仅得到醍醐灌顶式的启发,更由此领略了学术大家的风范,敬佩探索者求真求实的信念、勇气。第三,倾注了研究人员及组织者心血的百余篇工作(会议)纪要,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断代工程每一阶段、各个环节的研究动态,也精准地记录了这些精彩而又珍贵的画面,为我们留下了一整套有温度、更有深度的历史档案。

这期间,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专业上的提高。在先生们的指导下,通过接触大量的实验研究,以及学科之间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在开阔了眼界的同时,也让我有条件通过实践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逐步加深了对高精度碳十四-考古年代研究的认识和把握,也为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断代工程中,碳十四测年与考古学密切结合,通过配合考古发掘的高精度系列样品研究,建立了夏商周考古-碳十四年代框架,为三代年表的建立提供了依据,也把我国的碳十四测年研究引领上了新水平。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后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也让我对此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我们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实验室在断代工程之后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对于郑州商城、二里头等遗址年代的进一步研究,围绕五千年中华文明演变发展研究中新石器时期年代序列的细化。断代工程后期,结合大量骨样品碳十四数据的年代校正工作,在实验室上世纪80年代首次在国内建立的用于古人类主食研究的骨样品碳十三(δ13C)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应用元素分析仪建立了古人类蛋白类食物,营养级研究的氮十五(δ15N)分析方法,使古人类食物研究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得以完善,以及后来实验室建立的高精度碳十四测年AMS加速器质谱制样系统被验收专家组评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无一不基于断代工程期间实验室高精度年代研究的实践和所获得的认识,以及实验室务实求真的传统,这贯穿于我们实验研究工作的始终。

今天,在断代工程结项20年之际,回顾断代工程所走过的历程,梳理其测年研究的过往,无论对于当前研究结果的进一步认识,还是今后研究前景的规划,都具有不言而喻的借鉴意义。

二、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年代研究

(一)夏商周断代工程期间的工作

1. 测年精度的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由国务委员宋健、李铁映先生发起,国家科技部具体组织实施。研究涉及了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及碳十四测年技术四个学科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200余人。工程设置了9大课题,下设44个专题,其目标是建立夏商周年表,为中华古代文明的深入探讨奠定年代基础。

关于夏商周年代,一直以来都是史学界关注的热点。比如其中的武王克商之年,历经两千年的探讨,但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面对这种情况,工程希望通过包括碳十四测年在内的多学科合作方式联合攻关,以期得到一个相对明确的年代,为夏商周年表的建立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的碳十四年代学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创建第一个年代学实验室开始,到断代工程启动时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其间随着测年方法、技术的不断发展,完成了数以千计的碳十四数据的测定,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史前考古年代序列由此得以建立。同时,被国家标准局定名为“中国糖碳”——一种用于测年的标准物质的研制成功,这其中还包括来自美国、法国、瑞士、苏联、澳大利亚等国家的6个著名碳十四年代实验室共同参加了验证,也标志着我国的碳十四年代学研究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上一篇:石墨烯导热硅胶在LED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