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理论与应用研究

简讯|2021中国微型小说(小小说)理论研讨会在宁波 

来源:CT理论与应用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10

自去年微型小说(小小说)理论奖永久落户浙江宁波,并举行首届理论奖颁奖活动后,有力地推动了当前微型小说理论研究的开展,活跃了研究氛围。宁波市各相关部门也非常重视,从各个层面组织、协调、推进研究工作的开展。

为进一步营造微型小说(小小说)理论研究的氛围,梳理研究课题,交流研究经验,展示研究成果,6月5日至7日,微型小说(小小说)理论研讨会在宁波举办。研讨会由微型小说学会、宁波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宁波市海曙区、北仑区作协协办。宁波大学文学院教授、宁波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志刚主持会议。

“微型小说的创作比较活跃,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微型小说学会秘书长高健表明了当下微型小说的实际发展情况,“正鉴于此,学会定期举办理论研讨会,旨在持续推动微型小说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据悉,微型小说学会此前已经就微型小说叙事艺术、文体特征等议题进行过研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本次研讨主题集中在“当代微型小说发展进程”“当代微型小说人物塑造”两项。

作协创联部副主任、原《小说选刊》副主编李晓东以鲁迅《一件小事》和赵树理《田寡妇看瓜》两个文本着手,阐明该如何塑造人物。在他看来,经典文本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资源,以文学资源滋养自己的写作,同时具备真实的生活经验,真切地观察人、了解人,才可能写出优秀作品,通过短的故事呈现大的人物和时代。

微型小说是以小见大的艺术。微型小说学会会长夏一鸣提出一个问题:微型小说“以小见大”何以可能,又如何可能?以他的观察所见,“以小见大”是微型小说研究的核心概念,但研究者们习焉不察,认为不证自明,但他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形而上的分析和具体的实践。如何“以小见大”?“微型小说篇幅小而精神实体大,它应当是对于有形文体的超越。这种超越通过留白来完成,故事是满的艺术,微型小说则是空的艺术,它具有一般艺术品的艺术共性,但它力求能精确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是空白的艺术。”

在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原《小小说选刊》主编杨晓敏看来,一个文体的成熟,不仅需要经典作品、代表作品,也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撑,同时要靠时间的沉淀来进行检验。小小说发展至今已逾多年,当下到了检验小小说成就的时候了。他和矿业大学教授顾新建的感受相同,尽管小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较大,进入鲁奖评选,高校对于小小说的理论也有了更学术化的探讨,但整体说来,小小说的理论建设仍然是不够的。

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会长凌鼎年则从微型小说与世界微型小说的交流互动谈起,他认为微型小说的影响已经延展到域外,除了创作文本的提升外,仍需加大往外宣传推广的力度和广度。

“小小说以故事为主还是人物为主?”这是当下小小说创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小小说选刊》主编秦俑认为人物塑造才是小小说的第一要义,人物立起来,小说也就站住了。对于小说人物的塑造,他提出几个观点,人物塑造需要的质素是典型、鲜明、生动;要用人物来驱动故事的发展;小小说也可以塑造复杂故事,人物形象可以留白,以小映多,以简单来写复杂;不能光盯着人物本身,核心细节的提炼;人物对话要口语化、自然、简洁,多凸显人物的个性,不要让其作者自身的语言掩盖;小人物的塑造,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口和打开方式,契诃夫即是用人物的心理视角展开塑造。

小小说与故事,某些时候人们对于小小说的印象过于集中在它的故事性上,但作家谢志强打了一个比方指出了二者的不同。“故事骨感,小小说应该是肉感的,它其中包含着的应该是更为丰富而且复杂的内在。”如果将这个更为复杂、丰富的内在加以剖析,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江腊生认为,这关系到小小说的经典化何以可能的问题。“长篇小说历经多年仍能解读出新意,那么小小说呢?小小说或者说微型小说,通过大量的情节来吸引读者,但更重要的,故事背后要包含着文化的意蕴才能有让其有更多解读的可能。这个意蕴可能并不特别彰显,而是若隐若现的,但故事背后一定包含着更多的东西。同样,因为过于注重情节,有些小小说写得过于着急,但小说要写得静,唯有静,才能引思。”

上一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