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理论与应用研究

陈从周造园思想实践与理论及其研究述要 

来源:CT理论与应用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24

引言

陈从周(1918—2000),名郁文,字从周,号梓翁,著名的古建筑、园林学家,贝聿铭先生称之为“中国园林艺术之一代宗师”[1]。尽管贝聿铭关于陈从周与园林艺术之当代影响的论述,颇能引起人们的争议,但梓翁所著《说园》乃当代中国造园学名著却是人们的共识,并且这共识并非囿于一时之评,影响达于今日,更跨洋远播,传诸海外。

《说园》甫出,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即致信陈从周:“从周兄《说园》五篇于昨日阅毕,未令他人诵读。鄙意所欲言者,五篇俱言之,鄙意见不到者,五篇中透彻言之。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他称“五篇《说园》是从周对造园艺术的全部思想的表述,他的哲学、美学、建筑学的观点全都包容在里面”[2]。叶圣陶的论断,显然将陈从周《说园》的造园艺术论述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加以当代的考量后得出的结论,也更符合陈从周作为文学家、书画家和园林美学家的众多跨学科身份认同。

然而,如果考察陈从周的学术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跨学科思考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思想和理论,使陈从周不仅有长期系统的深入思考,也在他实践项目中得到了反复验证。因此,本文首先从学科史角度入手,对40余年来陈从周造园学术思想与理论进行研究综述(图1、图2),进而试从“说园”“造园”“护园”3个方面,对他的多重身份、个人实践以及学术历程,在个人造园艺术思想与理论形成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论述,来探讨陈从周造园思想价值、实践贡献和理论意义。

图1 《说园》出版以来,有关陈从周的论文发表情况趋势

图2 CNKI陈从周研究索引中资源类型分布状况

1 陈从周研究述要

1.1 2000年以前的陈从周研究

2000年3月15日,陈从周先生在上海逝世。在此之前,尽管在书画、散文诗词诸多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但作为古建筑园林学家,关于陈从周造园学术思想的研究几近阙如。很多具有影响的研究,或来自专业学术之外,如有关其散文文学性、园林美学思想的讨论;或来自其著作翻译,如《说园》在海外被翻译为日语、意大利语所带来的国际知名度;或来自其作为大风堂弟子在书画方面的成就。这些成就在2018年陈从周百年诞辰之际,被广泛和深入地进行了讨论。

但是,在陈从周生前,对他个人学术思想的讨论和争议,则主要集中于对其相关论著、概念的研讨。尤其是《说园》5篇,作为其造园学术思想的代表著作,引发了很多学界内外的讨论。学术界内部,尽管《说园》始自一次受邀学术报告的讲稿,但其中所提出的问题,又不单纯是简单的学术讨论,而是有很多针砭时弊的批评,因而被认为不太具有“学术性”①,且多为非学术性的评论[3]。但是有关陈从周在其著作中提出的很多概念,却有很多具体的讨论,如对于“造园有法无式”这一观点的征引与讨论[4]。另外,还有关于陈从周生平的研究,如陈洁行在《风景名胜》杂志上对陈从周园林理论贡献的相关连载和介绍,影响颇大[5]。

在学界外的反响,尤其在文学艺术界,《说园》5篇单行本被包括叶圣陶、冯其庸、俞振飞在内的众多文艺界耆硕称颂有加,评价甚高,这与古建筑、园林学术界的评价却非常不同,也暗示了陈从周研究的跨学科特征,如宋凡圣对陈从周园林美学思想的研究便为此阶段的代表性研究[6]。贾岗则从哲学的高度对陈从周《说园》加以讨论[7]。

1.2 2000年—2018年间的研究

在陈从周逝世之前一年,他的代表作《梓室余墨》得以于1999年在大陆和香港同时出版。在这本被认为是其毕生“最后一部文集”的著作简介中,编辑认为是书“倾注了作者近二十年的心力,采用的是乾嘉朴学家学术札记的传统形式”,结合作者亲历所得,“不惟极具文史资料价值……允为上乘学术小品”[8]。“学术小品”的定义显然具有多重意涵,这也意味着,对其中内容的研究也呈现出众多的可能。2002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辑《陈从周纪念文集》是陈从周逝世后第一本系统纪念他的文集[9]。2003年,路秉杰指导研究生曾荆玉完成《陈从周造园思想及其理论》,此为首次对陈从周造园思想及其理论的研究成果[10]。2007年,河西在《读书》杂志撰文《陈从周的价值》,指出陈从周研究的多重面向[11]。

这一阶段,陈从周研究表现出的特征主要是对其生平和学术贡献的讨论与回顾。如陈从周关门弟子乐峰所著《陈从周传》,从多个侧面就陈从周的学术生平、个人实践、艺术成就做了详尽的回顾。宋凡圣《一个知识分子的完美人生——陈从周研究》[12],则是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而对其之前相关研究的汇总和凝练,着重总结了陈从周文学、园林、艺术、美学等方面的成就。

上一篇:财政资金对精准扶贫作用的理论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