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理论与应用研究

“高大上”的雷达“接地气”的应用 

来源:CT理论与应用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16

董勇伟在试飞搭载微型合成孔径成像雷达的无人机。

记者 沈春蕾

说到雷达,普通老百姓大多会联想到一些“高大上”的应用,所能想到的“接地气”的应用似乎少之甚少。

汽车雷达、应急测绘保障、防灾减灾救灾……近年来,雷达在民用领域逐渐崭露头角,“高大上”的雷达正在被应用到众多“接地气”的领域。

中科宇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宇达)是一家孵化于实验室、从事雷达设计和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创始人董勇伟来自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日前,《中国科学报》采访了董勇伟,请他来谈谈科研人员如何将实验室里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从保送到创业

《中国科学报》:创业前,您主要从事哪个领域的研究工作?请结合您的研究领域来谈谈对雷达系统的认识。

董勇伟:2004年,我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保送进入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读博,2009年7月博士毕业后留所工作,先后从事雷达数字系统、大型雷达系统、小型化雷达系统的设计工作。

我的研究工作围绕雷达设计展开,从最开始的接触雷达数字模块,到有幸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航空遥感系统”的设计工作,再到后来瞄准小型化低成本的雷达系统设计,逐步加深了我对雷达系统的认知。

雷达探测和光学探测是两大探测手段。光学传感器的发展比雷达早了几十年,现在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而雷达还处于初级阶段,雷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未来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

《中国科学报》:您从什么时候开始萌生创业的想法?为什么要选择雷达技术来创业?

董勇伟:进入中国科学院以来,我发现自己所处的国家队一直从事着国家所需的高精尖技术研究,推动我国在一些技术领域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些厉害的技术虽然在当时填补了国内空白,但此后一段时间大多被搁置在实验室里,没有进一步走向市场,发挥其应用价值。

2017年,我萌生创业的念头,并成立中科宇达,希望将在实验室里的雷达技术推向应用市场。

雷达作为非接触式探测成像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具有全天时、全天候、不受气象条件限制的特点,可以广泛应用在光学等探测手段不能满足要求的场景。特别是随着光学成像探测手段的普及,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特殊应用场景需求,如多云多雾地区的遥感监测、恶劣气象条件下车辆辅助驾驶等,迫切需要新的技术手段,这给不受气象条件限制的雷达技术提供了发展机遇。

从实验室到创客平台

《中国科学报》:您创业的目的何在?研发的产品有哪些新意?

董勇伟:传统的雷达产品体积大、重量沉、使用成本高,严重制约了其在民用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我创业的目的主要是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雷达技术和用户实际需求结合起来,采用新技术和新的工艺,实现雷达的小型化和低成本,拓展雷达新的应用模式,推动雷达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使雷达在未来可以跟摄像头的应用一样普及。

《中国科学报》:您提到了雷达的民用,请问哪些民用的领域有雷达的应用需求呢?您参与了哪些应用项目?

董勇伟:我国是个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应急测绘保障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和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基础。2019年,中科宇达研制的微型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系统,为原国家测绘局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建设项目提供了急需装备。该雷达系统在国内首次批量应用于民用应急测绘领域,使我国应急测绘保障系统在当时具备了全天候、全天时数据获取能力。

此外,团队还受邀参加了黄河包头段凌汛监测工作,通过无人机搭载微小型成像雷达实现黄河包头段冰凌的昼夜监测,为凌汛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2018年和2019年,中科宇达联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多家单位,先后投入力量针对某著名论坛主会场的低空安全开展保障工作。其中,系统平台预警273次,迫降处置收缴无人机3架,较好地发挥了雷达探测的优势。

《中国科学报》:与市场上的竞争对手相比,中科宇达研发的产品竞争力何在?

董勇伟:中科宇达创业团队来自微波成像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无论是在技术积累、人才储备,还是在产品先进性方面,均具备一定优势和实力。

上一篇:以研促教 专业成长 ——孝感市特殊教育学校课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