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理论与应用研究》
目前世界上最长寿的人是一位来自我国新疆的老人,今年6月她就会迎来135岁的生日,从1986年到2021年,历经3个世纪依然健在,这应该算是生命的奇迹。人家也没有独特的长寿秘诀,据说老人一日三餐清淡简单,保持着早睡早起的习惯,喜欢吃水果蔬菜,你看看这些生活习惯大家都知道,但很少有活的这么长的。
其实在寿命这一项上,我们已经输给了一些自然界的生物,比如格陵兰岛鲨鱼的寿命能够达到400岁,北极蛤的寿命可以达到500岁,灯塔水母的理论寿命甚至是永生。
当然,灯塔水母属于独特的生物,它可以重复无性繁殖的过程,性成熟的成体能够逆转为幼体,自然界中类似这种方式存活的动物仅此一家。
人类的寿命与什么因素相关,很多人不假思索,会认为它与疾病、饮食、运动等因素息息相关。现代社会医学、护理等领域飞速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大幅增加。公元前的人类平均寿命只有20岁,19世纪也不过为37岁,直到20世纪人类的平均寿命才开始有了飞跃。进入21世纪后,人类的平均寿命更是超过了63岁。
由于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越来越多的人也渴望能够长命百岁,甚至幻想着未来能够达到永生的地步。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的说法,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没有人例外。这个说法也承认人的寿命总会有极限,而各种疾病、意外事故只是加剧了死亡的到来,事实上哪怕有一天人类攻克了疾病,研制了各种药物,人类的自然寿命很有可能不会大幅度增加。
我们不妨听一下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对于人类寿命的看法。
他认为科学家还没有真正的搞清楚人体是如何工作的,生命与人体尚且有大量的未解之谜等待揭秘。而不管人类有没有疾病,器官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衰竭,同时目前还有一些难以攻克的疾病存在,当前的生物医药技术只是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好,但并没有让寿命获得突破。
疾病、器官衰老就是目前限制人类寿命的关键原因,而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比较多,不过人类的医疗水平持续突破,疾病总有一天能够被治愈,所以影响寿命的终极因素还是衰老。衰老过程从受精卵就开始发生,会持续一生的时间,只不过大部分人在中年之后才会表现出来。此时人体的生理功能减退,心血管功能衰退,运动能力下降,皮肤色斑沉积,反应速度变慢。关于衰老的内因比较多,科学家创立了多个学说来研究衰老的成因,目前几个知名的理论广为流传,如免疫学说、自由基学说等,不过近些年来端粒说、线粒体损伤说成为研究的热点。
海弗里克极限与端粒说
这位科学家通过研究脊椎动物正常体细胞的自然分裂,发现了细胞的分裂次数有上限。每种动物的细胞都有分裂极限,老鼠细胞最多可以分裂28次,海龟甚至能够达到120次,而人类的细胞分裂的次数只不过为40-60次,每次细胞分裂的时间大概我2年。除此之外,细胞的年龄越大,死亡之前所经历的分裂周期越少,当然,癌症细胞与无性繁殖的细胞不在此列。
人体内的细胞分裂次数有极限,其与染色体末端的端粒也有关系。端粒随着年龄的增加会不断的缩短,端粒的DNA会丢失碱基对,当它消失后,细胞将失去复制分裂的能力,就会触发细胞的死亡机制。人体越老,细胞内端粒的长度就愈短,当端粒出现问题后,各种的毛病就会迸发。同样辅助端粒活动的还有一种端粒酶,这种酶可以调节端粒的长短,甚至可以修复端粒,在人体年轻的时候端粒酶特别得活跃,所以端粒被认为是调节人体生命的时钟。
如果可以合成端粒酶的话,是不是意味着人体将有机会延长生命呢?
实际上人体内部就拥有合成端粒酶的基因,只是日常阶段合成端粒酶的活动比较低,一旦我们干预端粒酶基因,使得端粒酶活跃度增加,很可能会促进端粒一边分裂,一边修复,这样不断分裂的细胞很容易变成肿瘤细胞,最终发展成癌症细胞。
所以新的难题出现了,端粒短时,人体会衰老,端粒变长时,又可能会导致人体癌变,想达到长生会多么的困难,端粒说也只是一种理论,并不保证一定能够成功。
上一篇:谷歌深度学习框架实战教程,大白话理论与实战
下一篇:没有了